筑夢人 | 袁浩:訓練,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全國學生運動會撐桿跳高項目冠軍、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撐桿跳高項目冠軍、代表中國征戰(zhàn)里約奧運會男子撐桿跳高賽場……這些都是我校撐桿跳高項目交出的亮眼答卷。學校高水平運動隊撐桿跳高項目捷報頻傳,運動健兒在國內外各大田徑賽事上嶄露頭角,這一切成績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們的主教練——東華大學體育部袁浩老師。
從專業(yè)運動員到專業(yè)教練
說起撐桿跳高,很多人的腦海里都會浮現運動員以完美的弧線越過高處橫桿的畫面,其實在專業(yè)運動員的訓練中,每提高一公分都是十分困難的。1983年,袁老師大學畢業(yè)進入東華大學執(zhí)教,1993年執(zhí)掌學校撐桿跳高項目,僅一年時間,我校男子撐桿跳高就獲得了全國第二的好成績,2006年,女子撐桿跳高也進入全國前三。袁老師也兩次獲上海市政府頒發(fā)的“金牌教練員”,是全國功勛教練。“目前撐桿跳高的國內外訓練方式有較大區(qū)別,國外多為放任式訓練,運動員自由發(fā)展,國內則主要是‘家長式’訓練,訓練的大小事宜都由教練一手包辦。而在我們隊員的訓練中,結合了國內外訓練方式的優(yōu)勢,關注中外運動員在身體素質上的差別,集合世界頂尖技術,從訓練到生活,對每一個運動員的訓練進行‘個性化定制’,讓他們能更好的激發(fā)潛能?!痹诓稍L中,袁老師多次提到“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句話也體現在他訓練的方方面面,運動員從握桿到持桿助跑,每一個動作的細節(jié)和要領各個擊破,對每個人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和針對性訓練。此外,多年經驗告訴袁老師,由于緊張或環(huán)境影響等各種原因,再好的技術在賽場上都會“打折”,因此在平時訓練中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只有在訓練中達到120%,比賽時的發(fā)揮才能更加接近100%。
記者了解到,袁老師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練習撐桿跳高,在少年時期就獲得全國比賽冠軍。正是自小的專業(yè)訓練讓他對撐桿跳項目的技術要點爛熟于心,多年的訓練經驗讓他在執(zhí)教的時候能夠更好的避開“陷阱”,讓隊員們少走彎路。
“體育的代名詞就是堅持”
“體育的代名詞就是堅持”,在采訪中,袁老師反復強調“堅持”二字。在延安路校區(qū)的體育場館里,除了每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三,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隊員們訓練的身影,室內室外、技術速度穿插訓練。數九寒天,隊員們冷到手握不住桿子,在取暖器前烤烤繼續(xù)練;三伏酷暑,太陽就像在頭頂不遠處炙烤,地表溫度超過六十度訓練也從不間斷;休息時間,袁老師還會帶著運動員們反復研究比賽視頻,看世界頂尖運動員的視頻,也看自己的視頻,一個技術一個技術的仔細分析,尋找問題和差距,然后按照正確的動作重復訓練讓肌肉產生記憶?!跋胍尲∪庥涀≌_的動作,每個動作要重復至少一萬次,才能由量變產生質變,讓正確的動作變成自身的條件反射”,袁老師說。
管理學院2016級學生昂康是我校撐桿跳高現役隊員,原本是以三級跳遠項目考進我校,開始只是跟著袁老師進行體能訓練,偶然間嘗試了撐桿跳高覺得很有興趣,于是在大一第二學期正式改練撐桿跳高。作為一名“半路出家”的選手,他的訓練比起從小受訓的運動員更有難度。昂康告訴記者,因為三級跳遠和撐桿跳高項目在裝備、器械上都有不同,剛開始的訓練并不順利,袁老師針對他的情況調整訓練計劃,不斷鼓勵他,經過一年多的堅持訓練,昂康的進步非常明顯,今年暑假他將代表學校征戰(zhàn)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賽場。不只是昂康,在袁老師的帶領下,我校多名撐桿跳高運動員活躍在各類專業(yè)田徑賽事的賽場,2016級研究生姚捷更是身披國家隊戰(zhàn)袍出征里約奧運會。
是教練,更是大家長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運動員的飲食有諸多限制。冬奧會短道速滑運動員韓天宇在參加某電視節(jié)目時說,運動員在外面不能隨便進食豬、牛、羊肉,只能吃素菜和少量的雞肉、魚肉。對于在校生運動員也同樣如此,袁老師專門準備了一口很大的電飯鍋,平日里用來給隊員“開小灶”用?!跋啾雀魇〉奶飶疥?,在校生田徑隊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飲食方面的保障,我們無法像專業(yè)運動隊那樣專門為運動員準備餐食。”為了保證運動員的飲食營養(yǎng)均衡并且符合比賽要求,袁老師特意準備了這個電飯鍋。隊員們告訴記者,袁老師會定期為大家煲雞湯、牛骨湯補充營養(yǎng),天氣熱時還會煮綠豆湯為大家解渴消暑。
除了關心運動員的生活,他們的成績更是袁老師心心念念的事情。楊俊豪,從跳高改練撐桿跳,第一次參加大學生比賽3.4米沒跳過,一年后的2017年大學生錦標賽跳出4.4米;鄭新陽,進校時4米,訓練2年后參加大學生運動會跳至4.8米,獲甲組冠軍;程云,進校時4.6米,經過2年訓練,在全國田徑錦標賽上跳出5.15米,達到了健將運動員標準……運動員在各類賽事上取得的成績袁老師都如數家珍,他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思考隊員的訓練。從餐食營養(yǎng)到技術練習,他像大家長一樣全方位關注每一位運動員的發(fā)展,為他們精心設計訓練方案。在采訪中,記者還碰到了袁老師八十多歲的母親,袁老師一心撲在工作上,為了方便照顧,他經常攙著母親帶隊訓練、比賽。
采訪結束和袁老師一起走出體育館,門口停著袁老師的面包車,袁老師告訴記者,之所以會買一輛面包車作為代步工具,更多的是為了給運動員提供方便,出去比賽一輛車可以坐下全部參賽隊員。帶訓撐桿跳高25年來,袁老師培養(yǎng)了一名又一名專業(yè)的撐桿跳高運動員,訓練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說:“隊員們在技術上持續(xù)進步,不斷刷新自己的最好成績,是對我最好的回報?!?/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