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與專門史研究的開拓”學術研討會
會議簡介:隨著“新史學”和其他學科的產生與發(fā)展,“專門史”作為中國史學術研究的特殊領域,已形成分支和面向眾多的局面,豐富了中國史的學術內涵與學術體系,其中歷史學與不同學科的交叉、新知識的引入和交匯成為專門史學術發(fā)展的主要途徑。為了分享和總結中國專門史研究的經驗,思考和展望專門史的學術發(fā)展,東華大學人文學院“中華文明及其現代轉型”研究基地特舉辦此次學術論壇。會議亦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二十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之一。
主講人選介:
關增建,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與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教授,致遠學院Fellow,中國科協(xié)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尤其是物理學史、計量史、科學思想史等領域的研究。
紀志剛,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長聘教授,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數理天文學。
郭世榮,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教授,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數學史、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科技交流史與科技史等。
牛亞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華醫(yī)史雜志》編輯部主任。研究方向為醫(yī)學史、中醫(yī)文獻、中國科學史。
馮立昇,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教授、所長,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主要從事中國科技史、科技典籍文獻、傳統(tǒng)工藝及相關領域文化遺產的研究。
韓琦,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明清科學史、中國印刷史、民國地質學史、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清天主教史。
高晞,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醫(yī)學史、十五世紀以來中外醫(yī)學文化交流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
鈕衛(wèi)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特別是中古時期中外天文學交流與比較研究。
徐澤林,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中國數學會數學史分會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日本科學史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數學史、數理天文學史與科學思想史。
張劍,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與社會變遷研究。
薩日娜,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數學史、中日科技與文化交流、中外科技交流史。
鄧秉元,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新經學》主編。研究方向:中國經學史、思想史。
會議日程:
10月19日(周六) 上午
09:00--09:20 開幕式 合影(主持人:徐澤林)
09:20--10:20 學術報告(主持人:鈕衛(wèi)星)
09:20--09:50 關增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齊氏三量屬性辨析——從計量史的角度
09:50--10:20 鄧秉元(復旦大學歷史系)
由專門史學科現狀談當前的經學研究——以漢代經學與政治關系為例
10:20--10:40 茶息
10:40--12:10 學術報告(主持人:董煜宇)
10:40--11:10 紀志剛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漢譯《幾何原本》研究方法示例:版本、校點與翻譯
11:10--11:40 鈕衛(wèi)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發(fā)生在盛唐的“學術剽竊”?——試析前人對“《大衍》寫《九執(zhí)》”公案的多重“輝格”解讀
11:40--12:10 趙四方(浙江大學歷史系)
傳統(tǒng)經學概念的激活與反思
——以清代“師法”“家法”為例
12:10--13:20 午餐
10月19日(周六) 下午
13:20--15:50 學術報告(主持人:楊彬)
13:20--13:50 黃阿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明代散階制度之建立
13:50--14:20 楊 茜(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明代江南地區(qū)的權勢家族與市鎮(zhèn)認同
14:20--14:50 張呈忠(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中國斷代經濟史的興起——以王志瑞《宋元經濟史》為中心
14:50--15:20 涂鳴華(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新革命史視野下的中國新聞史書寫
15:20--15:50 成富磊(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君臣遇合的神學政治探源——也說《清華簡》“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
15:50--16:10 茶息
16:10--18:10 學術報告(主持人:涂鳴華)
16:10--16:40 郭世榮(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
“重器非其人勿傳”——自鳴鐘在朝鮮的歷史及其文化意義
16:40--17:10 董煜宇(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清代琉球歷日演變與東亞政治格局變遷
17:10--17:40 薩日娜(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凡度相應之里數”思想在江戶時期日本的傳播研究
——以伊能忠敬地圖測繪為例
17:40--18:10 徐澤林(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開拓中國古歷研究新領域:
海外漢學視角的江戸時代漢歷注解研究
18:10--19:30 晚餐
10月20日(周日) 上午
09:00--10:30 學術報告(主持人:薩日娜)
09:00--09:30 馮立昇(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
中國機械史研究90年
09:30--10:00 韓 琦(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
全球史視野下的康熙時代中西科學交流
——以1702年經度一度弧長的測量為例
10:00--10:30 高 晞(復旦大學歷史系)
以圖證史——《格體全錄》的版本釋析
10:30--10:50 茶息
10:50--12:20 學術報告(主持人:黃阿明)
10:50--11:20 牛亞華(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
20世紀初期解剖學在中國的建制化
11:20--11:50 張 劍(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從萬巴德到李宗恩:跨文化視域下的熱帶醫(yī)學
11:50--12:20 任 軼(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法國與天主教雙重身份下的震旦大學醫(yī)學教育
12:20--12:30 閉幕式(主持人:郭世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