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對話我校鮑詩度教授探討城市家具特質以及對濱江空間的未來愿景
2020年11月16日《解放日報》第13版登載了記者采訪東華大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鮑詩度教授的專家對話,發(fā)布題為《城市家具,從細微處提亮濱江之美》的文章。
作為城市家具行業(yè)領域的專家,鮑詩度長期關注國內外該領域的發(fā)展。他提出“城市家具”的概念,是中國城市家具專業(yè)學科的探索者、實踐者和創(chuàng)立者,領軍的東華大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院,也成為全國最早從事城市家具專業(yè)研究領域的院校。探討過程中,他提及目前在中國城市精細化建設的大背景之下,高品質的城市家具從設計、安裝,到管理、維護,一步都不能馬虎,它們的巧思與美感,折射出城市之美。鮑教授高度精煉了受游客市民歡迎的城市家具的特質,就濱江空間的城市家具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給中國城市建設進一步走向精細化提供了借鑒,但仍有一定的進步空間。期許未來城市家具為市民提供更多有意義的生活場景。
▲2020年11月16日《解放日報》第13版登載了記者采訪東華大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鮑詩度教授的對話
專家對話:
記者:在精細化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城市家具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高品質的城市家具,從方方面面體現城市的魅力。您長期關注國內外該領域的發(fā)展,根據您的觀察,受到市民游客歡迎的城市家具,通常具備哪些特質?
鮑詩度(東華大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城市家具的種類非常豐富,放眼街道,路燈、座椅、垃圾箱、候車亭、指示標牌、公共藝術品等都屬于城市家具范疇。
受人歡迎的城市家具,首先要具有標志性。巴黎拉德芳斯是上世紀50年代開始建設的中央商務區(qū),現已經發(fā)展成為集辦公、購物、休閑娛樂于一身的現代化城區(qū)。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鋒派雕塑藝術家的作品成為拉德芳斯的永久陳列。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現共有60多座雕塑落成。雕塑的創(chuàng)作者囊括了幾十位當代國際著名藝術家。這些大型雕塑分布在中心廣場、小區(qū)內、樹林中間,它們可接近、可觸摸,拉近了人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其次,區(qū)域內的城市家具要體現系統性,相互之間要有關聯。我國城市家具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缺乏系統性。在日本橫濱的濱??臻g,如欄桿、座椅、燈桿等城市家具的設計和安裝都與地形相呼應,單個拎出來看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但整體風格高度統一,構成獨一無二的風景線。
再次,城市家具要有文化性。所謂的有文化,不是簡單地掛個國旗或是城市風景招貼畫,而是巧妙地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家具的造型和內涵。拉德芳斯街道上的“五彩階梯噴泉”水池,人們朝水池底部一看就明白,設計師采用的是多國國旗圖案,其中藍白紅3色的是法國國旗。有意思的是,構成國旗色彩的彩色玻璃出產于意大利威尼斯,有且只有那里才能制作這種高端材料。水池的文化內涵和整體層次也因此得以提升。
記者:上海濱江貫通之后,逐漸成為人們樂于探訪的城市公共空間。濱江空間與街道、公園等其他公共空間不同,體量大,需要的城市家具數量也很多。打造具有濱江特色、濱江品質的城市家具,應當注意哪些方面?
鮑詩度:上海濱江空間內的城市家具定位很高,整體設計感很強,對城市其他空間具有引領和示范的作用。
仔細觀察會發(fā)現,濱江親水平臺的座椅高度、后背寬度和普通公園內的座椅是不同的,這種設計能夠讓人們更加放松地倚靠著欣賞江景,視野也更開闊。燈光也很不一樣。一般街道上的路燈高12米,但濱江空間的燈桿沒有那么高,為的是營造親近感更強的夜間燈光,讓人能夠放松、休息。一些步道還大量地設置了低矮的庭院燈,把光打向地面。我們還注意到,濱江空間內地勢有高有低,橋的數量不少,但上下橋基本都是通過大面積緩坡而非臺階,這對所有人,尤其是老人、小孩還有殘障人士來說都更加方便。這些無聲的細節(jié)處處體現著濱江空間城市家具的高品質和人文關懷,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總體而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城市家具要具備這些特點:設計要簡約、時尚、現代,太繁復反而給人感覺很不舒服;材料的使用不能粗制濫造,質感會帶來美感;制造要精細、精致,充分體現工匠精神;品質要到位,每個零部件都要符合標準、便于安裝和維護;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還要具備一定的智能性,幫助人們及時解決一些緊急情況;最后,要體現人文關懷,展現城市的溫度。
記者:您對濱江空間城市家具的未來有著怎樣的愿景?
鮑詩度:濱江好比一個窗口,給中國城市建設進一步走向精細化提供了借鑒。但與此同時,濱江空間的城市家具仍存在一定的進步空間。品質和影響力的提升是個系統工程,離不開多部門、多單位的重視和配合。期待未來,這些城市家具能在最合適的地點為人提供更及時、貼心的服務,構成更多有意味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