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評指標
  • 創(chuàng)建動態(tài)
  • 文明聚焦
  • 媒體東華
  • 校園文化
  • 志愿公益
  • 組織機構

畫意中國——馮信群教授主講《錦繡中國》

10月31日,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全國藝術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設計學類專業(yè)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建筑學學科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美術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工商聯(lián)家具裝飾業(yè)商會藝術裝飾專委會副主任馮信群教授帶來《錦繡中國》第三講——《畫意中國》。

 

馮信群從便攜性、應用性、審美性、趣味性、表現性五個方面闡述了水彩畫最基本的特點。他指出,水彩畫是有效的藝術載體,同時又是獨立的藝術形式。接著,他介紹了水彩的起源與發(fā)展,水彩畫源起于歐洲,盛興于英國。而到了19世紀末,水彩畫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傳入了中國,隨著水彩畫成為商業(yè)推廣的載體,中國水彩在中國的發(fā)展經歷了萌芽期、發(fā)展期、繁榮期、低谷期和繁榮期,逐漸形成獨具中國情趣的水彩藝術,其中,海派水彩在中國水彩發(fā)展中具有其引領性作用。

在談及中國水彩的語言特征時,馮信群教授表示,中國水彩畫一方面體現著水彩本體語言特征,另一方面融合中國畫傳統(tǒng)的用筆、氣韻和意境,具有不同于西方水彩畫的特質。中國水彩畫的民族身份使其在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的過程中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情感和文化底蘊。藝術樣式蘊含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彰顯中國氣質。

馮信群暢談了他的寫生之路和創(chuàng)作思路,他堅持用樸素而真誠的語言表達原汁原味的風土氣息,尋求藝術的精神家園與歸宿,結合中國傳統(tǒng)筆墨意境和審美精神,體現中華民族對精神境界的向往與追求。在談到絲綢之路采風的經歷時,馮信群教授記憶猶新,表示這段經歷是艱苦的,卻永遠是最幸福的回憶,此外,他還向我們呈現了他在紅色文化中的重走長征路,江南文化中的蘇州園林的寫生作品,使同學們感受到其畫作的巨大魅力。 

馮信群最后與同學們分享,在藝術探索的行進中,要回歸藝術的本質,要常常“退”出來,向“后”看,向“內”心追問,才能找到“進”的方向。

 


發(fā)布者:蘇長恒,宣蕊 發(fā)布時間:2019-11-01
校方微信訂閱號
校方微博
東華大學報